▲ 吉林雾凇岛风光。图/视觉中国
“寒江雪柳,玉树琼花,吉林雾凇,名不虚传”
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:桂林山水、云南石林、长江三峡,以及吉林雾凇。
最美的雾凇为啥在这?
本是一种常见的景观,为什么吉林雾凇的美貌程度一骑绝尘?
▲ “夜看雾,晨看挂,待到近午赏落花。” 图/视觉中国
每年冬季,走在吉林市内的松花江畔,都能看到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白色枝桠。这比喻已经被用烂了,但依旧是形容雾凇最恰当的诗句。
雾凇不是压在枝头的雪,也不是冻在树梢的冰,准确来说可以算是一种霜。▲ 每年十二月开始,雾凇岛都会吸引各地影友前来拍摄。图/视觉中国
它分为两种,一种看起来有点像冰糖葫芦的,叫晶状雾凇,是过冷却雾滴在低于0℃的物体上撞冻形成的,一般常见于南方的高山上,比如衡山、大明山。
还有一种,看起来有点像糖雪球的,是粒状雾凇。它是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物体上的冰晶沉积物,挂在树梢上,是一种奶白色的松软。吉林的雾凇就是这种,浓厚却密度小,对音波反射率很低,林中往往非常幽静(但观赏雾凇的好地方人都太多,基本感觉不到)。

▲ 万物皆可“雾凇”。图1/李若渔,图2/卢文,图3-4/Crangye
要形成雾凇需要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条件:充足的水汽与足够低的温度。不似南方水汽充足,干燥的北方只有河流附近才有水汽。一般来说,河流到零度以下便会结冰,东北冬天更是气温极低,水面大多封冻,熬到春天才能开江。
但在吉林,上游松花江段有个丰满大坝。发电后的江水温度高达零上4度,与冬天零下20多度的气温形成强烈反差。开闸流下的江水甫一出闸,就腾起开锅般的雾气。一路下行,江面几十里不封冻。 雾气凝华到树枝上便形成了雾凇,当地人管它叫做树挂,非常传神。▲ 丰满大坝发电后,江面几十里不封冻,图为江上的摆渡人。图/视觉中国
不同于高海拔地区小型灌木上的雾凇,吉林的雾凇,是在平地上所生长的大型乔木,柳树、松树上所凝结的。一眼望去,无边的雪白平原上,满树银装素裹,更有一种大气、开阔的美。
▲ 有风吹过的时候,林间的积雪都会掉落。图/视觉中国
吉林看雾凇最出名的要数雾凇岛了,它位于乌拉街满族镇,地势较低,江水环抱,雾凇又厚又密。但对于吉林人来说,雾凇就是上学上班路上的稀松平常。
▲ 吉林市区的松花江。图/李志
因为松花江其实是呈反“S”型穿城而过的,所以即使不挨着江边的“腹地”区域也能看到大片雾凇。我中学时,每天上学要沿着主干道吉林大街,从“S”型的腰部跑到尾部。从一个江边出发,直线穿行到另一个江边,全程看不到水流,却基本都能见到密实的冰花。

▲ 松花江流经城区,是一个反“S”型。制图/Paprika
雾凇是接地气儿的景观,不需要你上九天揽月,坐在市区随便吃个早餐都能瞅见。它慷慨大方,沿江几十里洋洋洒洒,用雾气缭绕和冰雪琼花重新打扮了这段江流。江两边原本平凡的楼房也朦胧起来,仙气儿十足。如果要来吉林旅游,我更推荐你去吉丰东路阿什附近看雾凇。这里离丰满大坝很近,又在松花江上游,听出租车司机说,这儿的雾凇是最密实漂亮的,而且是全城雾凇的“风向标”。如果连这里都没有,雾凇岛多半也不会有。
▲ 吉丰东路上的雾凇,江边雪花型的公路护栏,是吉林市最常见的城市装扮。 图/视觉中国
松江中路也是个不错的观景点。有一次清晨,我穿行在这条路上,道路两侧雾气浓重,洁白的枝桠间,冰花簌簌落下。能见度很低,偶尔看到远光灯的闪烁。滴水成冰,呵气成霜,寒冷的空气仿佛能凝成实体。
人的睫毛、头发,甚至围巾和帽子上的毛圈儿,都结满了一层厚厚的“雾凇”。当时就想到赞吉林雾凇的诗句,“寒江雪柳日新晴,玉树琼花满目春。历尽天华成此景,人间万事出艰辛”,不由得苦中作乐,笑了起来。▲ 凌晨雾凇就会挂上树梢,天色放亮的七、八点钟是最好的观景时间。图/视觉中国
看雾凇须得起早。“夜看雾,晨看挂,待到近午赏落花”。凌晨雾凇就会挂上树梢,天色放亮的七、八点钟是最好的观景时间。十点之后气温回升,伴随着冬风,树梢上的白色就会成片脱落了,不给睡懒觉的人好脸色。
看雾凇也需要一些运气,气温要足够低才行。但也不是低温就会有,有点儿可遇不可求的意思。有人曾在雾凇岛蹲守一周,都没有见到。现在,吉林冬天每天都可以查到雾凇指数,虽然不是特别准,总可以做个参考。▲这个季节,长白岛飞来大量野鸭越冬,趴在桥上兴奋地喊“野鸭子”,可能是每个江城人的回忆了。图/常建儒我每年冬天从外省回到吉林,动车开门的那一刹那,冰冷的空气裹挟着如粉似沙的雪尘呼啸而来,吸入到肺里,竟有种甜润的感觉。也许,这正是雾凇带来的一点甜头。雾凇形成过程中会吸附空气中的微粒,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。
————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(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!)